关于参与申报202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的公示
发布日期:2025-05-15 浏览次数:283
根据《省科技厅关于2024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苏科资发〔2025〕90号)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省政府令第186号)等有关文件要求,我单位参与江苏省农科院牵头申报的项目“稻田面源污染削减与产量提升协同的肥水联控技术创建与应用”的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公示材料见附件。
公示时间为2025年5月15日-2025年5月21日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拟提名项目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我单位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提出异议者须提供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有效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25-87150989
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5月15日
附件
项目名称:稻田面源污染削减与产量提升协同的肥水联控技术创建与应用
申报等级:一等奖
提名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主要完成人:薛利红,施卫明,李刚华,徐俊增,袁文胜,杨林章,侯朋福,孙洪武,张明超,闵炬,李江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
面源污染削减与产量提升的协同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江苏省是典型水网区,降雨充沛且集中,面源污染问题突出;高产高水肥投入伴生的氮磷流失风险高,汛期农田排水量大、蓄存空间有限导致的净化利用难是面临的卡脖子问题。为此,项目组以“肥-水”联控为突破口,基于“监测诊断靶向施策-技术产品装备创新—多场景模式构建应用”的思路,历经14年跨学科协同攻关,建立了理论-技术-产品-装备-模式的全链条高产减排体系,破解了水网集约化农区高投入易污染难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首次提出了面源污染削减与产量提升协同的氮磷增效靶向减排理论机制,明确了肥水联控的技术路径。制定了首个农田径流监测方法国家标准,氮磷流失受降雨和排水驱动,降低田面水氮磷浓度峰值和排水量是减排关键;阐明了增产减排的肥水调控机制,优化养分供需匹配度提高肥料利用率、控制灌溉量与利用水稻耐淹能力蓄雨控排是实现氮磷减排和产量提升协同的根本,流失养分的农田回用是减少面源污染负荷的。
2.创新了稻田精准施肥关键技术和肥料产品,破解了粮食高产与氮磷减排难协调的技术瓶颈,实现了规模农田产量稳定提升与节肥减排的双赢,引领水稻生产向绿色高产转型。量化了水稻不同产量-环境目标下的化肥投入定额,率先提出一次性施肥的水稻高产需求同步型缓控释肥精准掺混设计理念与方法,创制了适配不同土壤地力和水稻品种的系列缓控释掺混肥料,创建了肥料“定额投入-按需定制-定位深施”精准施用技术,研发了精准排肥定位的深施机械,产量提升高达10.2%,氮减排67%,氮肥利用率提高至55%。创制的水稻同步型缓控释掺混肥入选国家重点新产品,“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连续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和部省主推技术。
3.创建了稻田系统水分智慧调控关键技术和灌排装备,攻克了汛期退水量大难治理的难题,确保了流失养分基本回用与排水水质提升。量化了融合降雨预报-土壤-作物信息的水稻泡田定额、控制灌溉指标及排水口高度的动态管控标准,研制了智能排水口、智能泵站等控排回用新装备,创建了基于灌排单元/集水区的“农田精灌控排-沟塘拦蓄回用”智慧调控系统,研发了农田可回用高效净化材料,稻季退水量降低38%以上,排水水质提升1-2个等级,氮磷排放量削减80%以上。相关装备被认定国内首创及江苏省首台重大装备,“农田氮磷流失综合治理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主推技术。
4.构建了稻田面源污染削减与产量提升协同的分区分类肥水联控应用模式5套,打造了多尺度多场景示范样板,支撑了相关规划出台与行动实施。成果在江苏、安徽、江西、云南等地累计应用2600万亩次,增收粮食39.5万吨,减少氮磷排放22.9万吨。
获国家发明专利38件,软著9件;编制标准13项(国家标准2项);获批肥料登记证32个,入选部级十大引领性技术2项、部省级主推技术16项,获部省级领导批示2项;发表论文143篇,出版专著2部。第三方评价认为成果创新性与实用性均强,整体达国际领先水平。
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目录:
序号 |
知识产权 (标准)类别 |
知识产权 (标准)具体名称 |
授权号 (标准编号) |
授权(标准发布)日期 |
权利人 (标准起草单位) |
发明人 (标准起草人) |
1 |
国家标准 |
土壤质量农田地表径流监测方法 |
GB/T 41222-2021 |
2021-12-31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省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
薛利红,段婧婧,闵炬,侯朋福,刘福兴,俞映倞,赵旭,罗坤,施卫明,杨林章 |
2 |
专著 |
水稻控制灌溉理论与技术 |
ISBN:978-7-5630-2785-9 |
2011年6月 |
河海大学 |
彭世彰,徐俊增 |
3 |
省地方标准 |
重点流域农田化肥用量定额 |
DB 32/T 4230—2022 |
2022-03-18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 |
闵炬,薛利红,梁永红,王绪奎,殷广德,仇美华,李文西,毛伟,王远,施卫明,杨林章 |
4 |
省地方标准 |
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农田化肥增效及氮磷减排技术规范 |
DB 32/T 4262—2022
|
2022-05-26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薛利红,侯朋福,杨林章,段婧婧,俞映倞,杨梖,冯彦房,何世颖 |
5 |
国家发明专利 |
适用于中高肥力土壤的水稻机插一次施肥技术的缓混肥料 |
ZL202010896278.7 |
2022-06-24 |
南京农业大学 |
李刚华,丁艳锋,李全新,高深,赵保收,李伟玮,唐设 |
6 |
国家发明专利 |
施肥机同步施肥装置 |
ZL201910589927.6 |
2020-06-12 |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袁文胜,金诚谦,倪有亮,陈满,张光跃,冯玉岗,刘政,钱震杰,徐金山,杨腾祥 |
7 |
国家发明专利 |
一种农业智能灌溉闸门 |
ZL202211611740.X |
2024-05-14 |
中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颜爱忠,宋成法,赵芸,刘金宝,卜亚祥,徐银忠 |
8 |
国家发明专利 |
一种针对农田径流排水分离净化的沟渠系统及控制方法 |
ZL201810677770.8 |
2023-12-26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王远,施卫明,闵炬 |
9 |
国家发明专利 |
一种改良生物炭基除磷吸附剂及制备方法 |
ZL201410151767.4 |
2016-03-16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冯彦房,杨林章,薛利红,刘杨,戴敏,何世颖 |
10 |
国家发明专利 |
一种镁改性炭基磷吸附剂废弃物的多级利用方法 |
ZL202311663061.1 |
2024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薛利红,刘睿谦,冯彦房,于建光,杨林章 |